哺乳期可以吃深水鱼吗 哺乳期可以吃深水鱼吗
相关哺乳期可以吃深水鱼吗的扩展: 请问喝啤酒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?
啤酒是夏秋季防暑降温解渴止汗的清凉饮料。 据医学和食品专家们研究,啤酒含有4%的酒精,能促进血液循环;含二氧化碳,饮用时有清凉舒适感;还能帮助消化,促进食欲。 啤酒花含有蛋白质、维生素、挥发油、苦味素、树脂等,具有强心、健胃、利尿,镇痛等医疗效能,对高血压病、心脏病及结核病等均有较好的辅助疗效。产妇喝啤酒,以增加母体乳汁,使婴儿得到更充分的营养。 适量适用啤酒对心脏和高血压患者亦有一定疗效。 (摘自《中国保健》) 喝啤酒须注意: 啤酒的主要特点是酒精含量低,含有较为丰富的糖类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,对解暑、增进食欲均有不同程度的功效。 但是啤酒饮入过量,酒精绝对量增加,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并直接损害肝脏组织。饮啤酒时同食腌熏食品,可使致癌物亚硝胺及其化学成分进入肝脏,损害肝细胞。 研究证实,过量饮用啤酒,不但起不到预防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效果,相反还促进了动脉血管硬化、心脏病和脂肪肝等病的发生、发展。另外一些慢性病,如慢性胃炎患者就不宜饮用啤酒,因喝啤酒会造成胃黏膜损害,引起病人上腹胀满、烧灼感加重、嗳气频繁、食欲减退。萎缩性胃炎病人症状尤其显著。啤酒以大麦为主要原料,我国医学界认为,大麦芽有回乳的作用。用大麦芽酿成的啤酒,会抑制奶水的分泌。所以,哺乳期妇女最好不要饮用啤酒。 有人认为啤酒能利尿,可防止尿结石的发生。其实,酿啤酒的麦芽汁中,不但含有钙、草酸,而且还含有乌苷酸,这是促使肾结石发生的物质,因此,有泌尿系统结石的病人,应尽量少饮甚至不饮啤酒。可见,啤酒也像其他食物一样,饮食过量或不当时,不但起不到营养机体的作用,相反还对机体造成损伤。因此,合理饮用啤酒是值得注意的。那么,该怎样合理饮用啤酒呢? 首先应适量。成人每次饮用量不宜超过300毫升(不足一易拉罐量),一天不超过500毫升(一啤酒瓶量),每次饮用100?200毫升更为适宜。其次是适温。饮用啤酒最适宜的温度在12?15℃,此时酒香和泡沫都处于最佳状态,饮用时爽口感最为明显。再者不宜与腌熏食品共餐,宜食水果及清淡菜肴,花生米是最好的啤酒酒菜。 摘自:《生活时报》 消夏当心“啤酒病” 啤酒营养丰富、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8种氨基酸,多种维生素和较高的热能,被人们誉为液体面包。但是,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,如果人们长期大量饮用啤酒,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,专家称为“啤酒病”。 在酒类饮料中,啤酒的酒精含量最少,一升啤酒的酒精含量相当于一两多白酒的酒精含量。但如果无限制地饮用,累积的大量酒精就会损坏肝功能。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,长期大量饮啤酒,会增加心脏、肾脏的负担,造成心室体积扩大,心肌肥厚、心脏增大,成为“啤酒心”。心肌组织中出现脂肪细胞功能减弱,引起心动过速。 由于啤酒营养丰富、产热量大,所含营养成分大部分被人体吸收,长期大量饮用会造成体内脂肪堆积,形成“大肚子”,特别是肥胖者更不宜多饮。 有关资料还表明,萎缩性胃炎,泌尿系统结石等患者,大量饮用啤酒会导致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,这是因为酿造啤酒的大麦芽汁中含有草酸、乌核苷酸等,它们相互作用,能使人体中的尿酸量增加一倍多,促使结石形成。 鲜为人知的是,多饮啤酒还会降低人体反应能力。饮用大量啤酒会使血液中铅的含量增高,造成智力下降,严重时还会形成痴呆症。美国癌症专家发现,大量饮啤酒的人患口腔癌和食道癌的危险性要比饮烈性酒的人高3倍;澳大利亚专家调查发现,每天饮5升以上啤酒的人最容易患直肠癌。摘自:《生活时报》
我
国许多地区的传统文化里,常给怀孕的妈妈准备点山珍海味滋补身体,以表述家里长辈的关怀之情。而如今,海外生鲜直购甚为流行,挪威的生蚝、法国的银鳕鱼,都上了百姓自家餐桌。那么,这些远道而来的海产品是否适合孕妇吃呢?
一般来说,远洋捕捞的深海鱼类远离工业污染,肉质鲜美,为人们提供优质的蛋白质,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也低于其他肉类,非常健康。但是对于孕妇而言,由于肩负着胎儿神经发育的重要使命,对于深海鱼体内富集的微量重金属也十分敏感。大家知道海洋世界中的食物链模式——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,因此寿命越长、等级越高的物种,体内富集的重金属越多,其中对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最大的是汞。
对于普通人,通过海鲜贝类正常摄入的微量汞,远远低于食物安全标准规定的范围,一般不会对健康构成威胁。但对于妊娠和哺乳期女性,汞会累积于体内,一部分从血液进入乳汁,当乳母哺乳时,这些重金属会进入婴儿体内,且其含量在初乳中最高。而接受母乳尤其初乳的早期生命时期正是婴儿神经发育的关键期,对汞等重金属敏感。因此在怀孕期间,尤其是哺乳之前,孕妇或乳母应尽量避免食用位于食物链顶层、体型较大的深水鱼。
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(FDA)联合美国环境署(EPA)分别在2008年和2014年发布了对于怀孕期、哺乳期妇女食用水产品的指南,提到以下三方面的注意事项:
1.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首先应避免食用大型深海鱼,例如鱼翅、梭子鱼、剑鱼、鲭鱼、大型金枪鱼、方头鱼等。这些鱼类体内富集的汞含量,超出了婴儿神经发育的安全范围。
2. 推荐摄入含汞量相对较低的海产品,如海虾、三文鱼、鳕鱼、鲶鱼、海鲈鱼、鲳鱼等,每周可摄入200克~300克。
3. 对于淡水鱼类,如果不确定其是否受到工业污染,则鱼类摄入限制在每周200克以内,并且1周内不宜再食用其他海鱼。
然而,类似指南和建议的出现,也引起了西方国家民众一些不必要的恐慌。其实,鱼类富含的Ω-3脂肪酸、卵磷脂、精蛋白、维生素和大量的铁也是婴儿健康成长和神经发育重要的原料。一部分人在得不到专业营养师建议的情况下,直接拒绝在孕期摄入海鲜,或者仅因为吃了一顿深海鱼就陷入担忧,其实都没有必要。
这种情况下,美国的一些学术团体联合营养师们,给孕妇推荐了一些汞含量低,又富含营养成分的海鲜目录,从积极的方面帮助有孕妇的家庭选择。如果怀孕和哺乳期的妈妈看到以下这些鲜美的海味,只要烹饪适当,都是可以安心享用的:鲳鱼、平鱼、鲶鱼、鲈鱼、蛤蛎、生蚝(牡蛎)、虾、鱿鱼、小龙虾(蝲蛄)、黄花鱼、比目鱼、鳕鱼、三文鱼、沙丁鱼、扇贝、罗非鱼、鳟鱼、养殖螃蟹、鲱鱼。
在烹饪的处理方面:
由于各种营养和微量元素在体内均匀分布,所以即使去除鱼头、内脏等,也意义有限。倒是对于淡水鱼,国外的营养学家建议将鱼的腹部脂肪、内脏均除去后再进行烹饪,以减少累积的污染物。需要提醒的是,由于部分海产和水产(如小龙虾及贝类)体内可能有寄生虫,所以不可生吃,一定要煮熟后才能享用。
文/北京协和医院 杨远帆
图/源自网络
以上为《健康报》原创作品,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。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自助获取转载授权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294298164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